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一起构成完整的校园环境。心理环境指人际环境、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实施审美教育,能增强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的提高,都与情感的体验等心理因素有关。一个人一旦受到审美情感这一高级情感的支配,就会使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优雅的校园环境氛围能消除个体心理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和谐感,促进身体和精神以及诸心理功能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
校风、学风、教风在校园文化中属于行为文化,在心理环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作用表现在:
首先,审美氛围浓厚的校园对学生有某种自我约束功能,能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与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美是一种和谐。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应当是在高度和谐的状态下形成的。这种和谐除了教育环境、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之间以外,还包括了人们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等,这既是体现和谐的一种美,也是一个学校的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具体体现。
其次,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人的审美力,而审美力是人的智能(知识、能力、见识)不可缺少的方面。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人们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获得各种科学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可以说,审美教育是人们开发智力、丰富头脑、提高文化品位的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催化剂。
第三,审美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还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审美教育,师生掌握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会自觉地摒弃不良的学风和教风,从而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教学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