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
学校特色建设,很多学校问题在于“共性不共,个性不个”。在普遍和本质性意义上,学校文化建设要合“法”,即遵守教育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要合“理”,即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要合“时”,即站在时代前沿去审察、思考问题,关注时代进步的整体要求,领悟时代精神的本质意蕴。
在文化方案的具体表达方面,则要体现组织文化结构的基本层次。我们可以把
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校容校貌——生存空间、文化标识,组织运行——做什么、怎样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这样做,生活方式——自然会这样做。这四个层次是由内而外的。把前三个层次倒过来说,也就契合人们常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制订
学校文化方案,需要体现一致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学校文化有多个部分、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多种样态,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在于“一致性”即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在制订文化方案时,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往往相互融合,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德育、管理、队伍、环境等领域逐次展开。如果处理不好,一些具体的领域可能很精彩,但另一些“散落的珍珠”却缺少应有的光泽。因此,在制订学校文化方案时,一方面要在提炼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并应有群体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在考量每一方面工作时,都要自觉体现“一致性”,看看怎样才能生动表达共同的教育哲学。“一致性”与“丰富性”相互激荡、动态生成。有时会因为对“一致性”的坚持,而拓开更广阔的天地;有时会因为色彩斑斓的“丰富性”,而使“一致性”得以深化、升华。

制订学校文化方案,需要体现人、事、文的统一
学校文化方案主要不是一种文字表达,也不能见事不见人,一定要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基本问题。我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培养人是要通过具体的“事”实现的,所以对“事”的谋划非常重要。一定要强调突出重点,特别是要把课程、教学置于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学校文化的主体要素和显著标志。有的学校专门制订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同时,要有创新意识。

方案作为一种文字成果,“文”是不可忽略的
第一,文化方案的基本格式,要能规范呈现。曾经看过一些方案,有些基本的内容都不在其内,显然说不过去。第二,要保持话语体系的相对统一。如课程与活动,一方面不要泛课程化;另一方面,课程与活动要对接、融通。有的活动可以作为课程的部分,比如读书节,但它仍然可以放在节庆活动系列。第三,要关注“文”的前后呼应。有些学校的方案,前面讲校情分析,很像一回事,后面讲目标任务、重点工作、策略创新,与前面缺少对应关系。只有前后真正贯通了,人、事、文三个方面也就内在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