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总要求,为弘扬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如何让国学“活”起来?
将国学经典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国学教育得从小抓起,濡染中提高人文素养”为方针,大力发掘学校文化内涵,让“知书达礼”的学校文化蕴含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育人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读书、学会做人,用浓郁的书香气息,熏染出学子礼和谦美的君子品行。
“国学经典要诵读,更要通过日常环境来烘托和提示,让师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渗透之势,让他们长期沉浸在浓厚的国学氛围中。”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将国学经典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国学育人环境,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似有声的国学经典教育。
除了在学校大环境营造浓厚的国学气氛,文翁还在小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学校鼓励班主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每个班围绕德育主题,结合本班的实际,开动大家的智慧,一起设计教室,制作本中队的标志,将最能体现班级风貌、将班级教育理念放在教室里,教室里的板报、图书角、卫生角、中队标志、文文书香格等都可以成为国学的教育阵地。学校的温馨提示语、树牌、各经典名称,也来自学校师生,来自经典古籍。
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学校把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体系中,增设校本课程——“国学”课,实施国学教育。学校以《弟子规》《论语》《朱子家训》等经典中的名言古训为载体,把学生引领到古典文化中去熏陶,去感受传统文化和生命文化的魅力,指引学生的生命成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内涵修养,充分体现了“经典传承文明,书香浸润人生”的育人理念。
学生得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些举措加快了学校特色化发展进程,践行传统,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建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国学堂”,营造了浓郁的学习国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