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思维> 行业动态> 校园文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

星·思维

校园文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

发布时间: 2018-01-31

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知识类型和学习目标相关联的。这些基本的学习方式究竟应该有哪些?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所划分的知识类型来看,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知识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由此来说,与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相对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接受与记忆、理解与探究、操作与体验、反思与感悟等。从课程知识分类学意义上看,经历接受与记忆、理解与探究、操作与体验、反思与感悟等学习方式,便是学生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201782595519484.jpg

技术主义取向的教学之错就在于把所有的知识都当作事实性知识来进行处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单一的教学方式便成为必然,“去过程”、“去情景“实质上就是去掉了学生必经的成长经历。今天,脑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伴随着学习行为的发生,人的脑神经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脑神经结构的过程。学习方式和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脑神经结构,而脑神经结构是产生思维方法的物质基础,简单地说就是,神经结构决定思维方式。 
201764143449169.jpg

要体现课堂教育涵养,达到高阶发展性品质,深化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的内在的发展性,充分体现以下三个内在标准: 

1、学习的意义感标准。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人与事物之间,是通过意义而发生联系的”。人不仅仅存在着,而且不断地寻求着存在的意义、创造着存在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在价值识别、价值判断和价值确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意义体悟和意识过程。 

2、学习的自我感标准。自我感就是人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觉醒自我并提升自我。学习的自我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加深而产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醒悟等自我成长体验。美国有学者极力主张知识教学必须具有回应性,通过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背景、与学生生活体验和人生经验的内在联系,开展现实的回应、生活的回应、文化的回应,回应的本质是通过知识教学回到人身上,课堂教学中才能发现那个发展中的“未完成的人”,并促进他的发展。

 3、学习的效能感。学习的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认知和情感过程所产生的成效体验,是教学活动的一种结构标准或成果标准。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效率和效果体验,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鼓励学生成就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能感。
北极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