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思维> 行业动态> 四个方法|营造轻松校园文化

星·思维

四个方法|营造轻松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 2018-01-24
一、浓浓“春晚”情,暖暖一家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教师、好员工。学校管理从解决问题走向发现人的长处,实施赏识性管理,在对话与分享中,实现教职工潜能的开发。

学校管理中,物质奖励的量总是有限的,物质奖励的效果也是有限的,真正的激励还是精神上的激励,是让广大教职工产生归属感。我们就在学校的精神奖励层面大做文章。

很多学校下半年学期结束时就是吃个“年夜饭”,吃完了大家各奔东西。我们把“年夜饭”搞成了“春晚”,主要是总结和颁奖,同时把老师们迎新春的娱乐活动贯穿其中,每个节目都是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层层落实推进,认真地评选出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安全等方面的近20 个奖项,学校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确立表彰项目与人选,在春晚上,一项一项地公布并进行颁奖、合影留念,其间演出节目,最后大家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气氛相当温馨、和谐。

学校的文化是什么?我想,有文化的校园应该像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发育的旅程。学校的人、事、物等所有的教育元素,都是文化的表征。文化内在力量的强大是无可比拟的,物质与精神二者,精神更有分量和价值。

201764135712716.jpg


二、形塑“心的文化”

校长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只有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把握他们的特点,欣赏每一个教师,鼓励他们发挥独特的才华,教师才会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这似乎已是一个“铁律”。然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又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自由、赏识、包容都是人真诚、复杂的心灵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学校管理中人本的核心是“经营人心”,就是“把人当作人”。正如台湾的殷海光所说,“自由伦理的基础是把人当人”。

6363503222772796835510025.jpg

三、学校不要“固执”

一个好的校园,应当充盈着民主的空气,让人自由呼吸,给人以心灵的滋养。这需要校长敞开心胸,放开心态,尊重差异,接纳多元。

有人认为,学校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一种“博弈”。个人很不赞同这种观点。一个充满“斗争”的学校还有育人的氛围吗?教职工心情不舒畅,学校还有希望吗?

学校是以情育情的教育场域。这种场域最需要民主、和谐的氛围。校园应该是最能自由呼吸的一片纯洁天地,要给人自由呼吸的空气。校长及管理层,要解放思想,真正以师生为本,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能自以为是。既然学校的发展是为了人,就应该把老师放在管理的最高位置,千方百计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学校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个好的校园,应该是一个能让所有人自由呼吸的校园,让人心灵愉悦,给人以希望与念想。这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也才是有文化的学校。我所说的“学校不‘固执’”,其实就是说校长不要固执,校长要敞开心胸,放开心态,尊重差异,接纳多元。

201764143117841.jpg

四、唤醒校园中沉睡的巨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承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易经》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文化的实质。文化不是自然增长与叠加,也不是校长强势的话语可以一锤定音的,其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我将之概括为“四化”。

一是“物化”。让教育展现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创造的一种美,而非虚无的道德教化与灌输程序。

二是“人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成长与进步,学校文化是校长与师生互动对话、彼此理解融合的过程。

三是“武化”。一种习惯、风气需要养成,养成的过程就是改变习惯势力的过程,有时不“动武”,不用机制约束推动,全部靠自然进步是不行的。

四是“活化”。文化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学校的文化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最富有朝气的力量,学校教育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这就需要学校文化的元素与时俱进。

德国教育学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校文化建设,是在继承中变革,在融合中创新,是唤醒校园中沉睡的巨人。

北极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