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层面这种割裂的课程行为其症结主要有二:一是没有把学生置于学校课程行动的首要,偏离了课程的本质——课程不仅是固定的跑道,更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二是没有把学习置于学校课程行动的中心,偏离了课堂的本质——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因此,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好,课程校本化实施也好,本质上是一种聚焦学生、学习的全局性、系统化的课程行为,不应存在课程类型上的选择,更不应存在校本行动上的死角。那么如何来构建聚焦学生学习的课程呢?
对学校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即校本的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为,统一在学生与学习的聚焦点上,都为促进学习,达成个人转变而服务,并且在课堂上实现交叉。为了便于教师理解与操作,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操作上选择不同侧重点,例如,前者可以聚焦基础型课程的再开发,后者可以在基于培养目标、学习需求与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上多着墨。